近年來,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yè)的國產化進程不斷加快,國產化率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發(fā)電裝備產量繼續(xù)保持世界第一。但是,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yè)國產化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需改進和突破。
核電裝備國產化提速
據介紹,目前我國30萬千瓦核電機組已經自主生產;60萬千瓦核電機組也已基本自主生產;100萬千瓦核電自主品牌已經設計出來,并得到了國家核安全局認可。其中,二代改進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核電控制系統(tǒng)、鋯管等一大批核電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三代核電超大型鍛件、蒸發(fā)器、主管道、安全殼等關鍵設備也能夠自主制造。
2010年6月,由上海電氣承制的全球首臺AP1000國產化主設備——三門核電1號機組安注箱在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電站輔機廠順利發(fā)運,標志著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設備國產化實現了零的突破。
據介紹,核電國產化包括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和運營,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從在建電站的國產化程度來看,我國核電設備在核島和常規(guī)島主設備領域的國產化率水平已達到70%以上。中投顧問能源行業(yè)研究員周修杰指出,目前我國在核電二代改進型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正在向第三代、四代核電技術前進。一旦我國三代百萬千瓦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實現應用,我國核電國產化、核電技術實力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風電裝備國產化已拉開序幕
近年來,我國風電裝機增長迅速,2006-2010年風電總裝機容量從260萬千萬增長到4182.7萬千瓦,2010年新增風電裝機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和新增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我國風電裝備國產化率也不斷提高,但少數關鍵、核心部件仍需要進口:風電變流器是風力發(fā)電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通過整流、逆變原理將不穩(wěn)定的風電變換成為電壓、頻率、相位符合并網要求的電能的控制裝置。目前,風電變流器95%依賴進口。東吳證券分析師黃海方認為,國產風電變流器價格比國外產品低約1/3,可以有效降低整機成本,在日益明顯的成本壓力下,變流器國產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國產化起步較早的公司和與下游整機廠密切合作的公司將在變流器國產化過程中占有優(yōu)勢。變流器國產化進程剛剛拉開序幕,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大瓶頸尚待突破
盡管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yè)取得了諸多成就且未來發(fā)展形勢一片大好,但仍有不足之處,亟需改進和突破。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jié)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力裝備要實現五大突破:
一是風電裝備質量問題。由于風機大多是在惡劣環(huán)境中運行,要做到高可靠性、高壽命非常不容易,因此今后仍將強化風機質量,以避免遍地都是風機,但是發(fā)電量不多的情況出現。二是并網問題。由于很多風機發(fā)電具有間歇性的特點,在并網時就需要用到變流變頻設備,而這類設備核心技術就是電力電子和自動化控制技術,這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的弱項。三是核電裝備問題。核電發(fā)展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安全問題,核電的特殊性使其所犯的任何一個小錯誤都可能成為致命性的錯誤,對整個產業(yè)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這對相關裝備制造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四是常規(guī)電力裝備仍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如火電廠輔助設備、燃氣輪機國產化問題等。五是智能電網、特高壓工程建設所需裝備問題。過去我國機械行業(yè)分工很細,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是分開的,而智能電網所需設備要求一次、二次相結合,這一問題有待解決。
共分為1頁 [1] 當前第1/1頁 |